有人说韩信的一生最窝囊,事实如何

2023-08-21 05:13: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分享到:

没有谁能比小编更好撩的了,一个关注,一个评论就撩走了小编的心。

美好的天气,美好的心情,再阅读一边有趣的文章,这一天都快乐了!


(资料图片)

韩信的一生真的是最窝囊的?对于这个问题先不急着肯定和否定,我们先来看看窝囊一词的意思。窝囊的意思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指受了委屈心里不痛快,形容人没有能力,胆小怕事,懦弱,没本事。那么我们再反过来看看韩信的一生,你会觉得韩信没有能力还是韩信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的人吗?因此说韩信窝囊是不对的,更别说最窝囊了。

韩信早年遭受胯下之辱是窝囊的表现吗?不是!那是性格是智慧

韩信早年家里很穷,也就是平民百姓一个,因此也就不曾谋得一官半职。要知道古代在科举制度试行做官靠的是世袭或者举荐,像韩信这样的一个平头百姓是做不成官的,除非你非常有学问或者名气才可能例外。经商又没有本钱,因此早期的韩信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也因此早到了很多人的耻笑。

可是韩信是个有远大志向和志气的人,并不因为家庭的贫困和别人的嘲笑而秃废。当韩信的母亲去世的时候,韩信穷的连给母亲办丧事的钱都没有,可是却为母亲找了一块能够埋葬下一万人的又高又宽的墓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穷志不短。

一个下乡南昌亭长看出韩信的不凡,对韩信很是照顾,韩信也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吃,韩信并不认为这是施舍,吃的那是心安理得,因为韩信自信自己有本事,等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回报亭长。等到亭长的老婆厌恶韩信,韩信没饭吃,也只是怒而走之。一个经常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看到韩信忍饥受饿,好心的给韩信一连十几天送饭吃,韩信感激老婆婆,因而说吾必有以重报母。哪知韩信却被骂了一顿。但韩信始终记着亭长和老婆婆对自己的恩德,在韩信功成名回到淮阴后就后还专门派人寻找到他们,给了婆婆千金,亭长只得了百钱,亭长之所以只得百钱,是因为他做事有始无终。

有个年轻的屠夫看到韩信落魄的不成样子了还带着刀剑,因而奚落韩信说:"看你长得又高又大的,还经常佩带着刀剑,看起来很威猛,可是你确实个胆小鬼,如果你有胆量的话,就拿剑刺我,如果胆小,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只是看了眼,就传送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然后像没事人一样扬长而去,浑然不顾深厚众人的嘲笑。这就是韩信遭受的胯下之辱。

韩信当时为什么没有挺剑而上,把屠夫刺个对穿?这并不是说韩信没有哪个能力,而是韩信懂得忍让,懂得取舍,这就是韩信的性格和智慧之处。韩信之所以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出剑,就是韩信明白自己就是个一没后台撑腰,二没钱财的普通人,如果仅凭一时意气,杀了屠夫,仅仅是一时的痛快,随后呢?迎来的将是官府的抓捕,而后被打进大牢等候着人头落地。为了一时的激愤而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值当吗?在韩信看来没权没势又没钱的自己还拥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了一个屠夫而送命真的不值当。这就是韩信冷静的性格加智慧考虑后的结果:忍受胯下之辱。封侯后的韩信甚至封当年侮辱自己的屠夫为中尉后说的话也反映了韩信当时的想法:

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韩信看来,当时的自己就应该这样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如果当时为了一时的气愤,哪还有后来的淮阴侯韩信?这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在性格的作用下智慧的表现。

投奔项梁,项羽后,不被重视,只能说明项梁、项羽不是伯乐,不能说韩信窝囊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反抗暴秦统治的序幕。韩信也在这股反秦的大潮中投奔了楚地的项梁,可是在跟随项梁得的过程中,一直是默默无闻,不是韩信没能力,而是没机会。项梁死后,转为项羽的部下,到了项羽手下后,韩信也曾经努力过,很多次都给项羽提过中肯的计策,可是自视甚高的项羽那是天老大,自己老二的人,你一个要经历没经历,要名望没名望的人提的计策项羽怎么会采纳?最终韩信在项梁、项羽叔侄俩的帐下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是做了一个在大帐门口看门的执戈武士。

从韩信投奔汉王刘邦后经萧何举荐后韩信的才能来看,韩信不是没有能力,没本事的人,只是没有引起项梁、项羽的关注,只能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这是千里马没遇到伯乐,不能说韩信窝囊。

韩信投奔汉王刘邦,最终取得楚汉争霸的胜利,韩信功不可没,更可以证明韩信不窝囊

韩信看到在项羽的帐下没有出头的希望,于是在鸿门宴后投奔了当时的汉王刘邦。可能是好事多磨吧,也可能是韩信的机遇没来,投奔刘邦的初期,也是没人看出韩信的军事才华来,只是在刘邦的帐下做了一个管理后勤仓库的小官。

后来韩信和其他十三个人不知犯了什么法当斩,在最后关头韩信的言语引起了夏侯婴的注意,因此免得一死。可是九死一生的韩信还是没有被发现其才能,只是当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直到遇到萧何这个刘邦的后勤大管家,萧何经过和韩信的几次交谈,发现了韩信的与众不同的才能。韩信也希望能通过萧何得到刘邦的重用。可是左等右等,已经跟随刘邦的队伍到达南陈了,这马上都要入蜀了,还是不得消息。就在这时,有十几个将领感觉跟随刘邦没什么希望了,就打算逃走。韩信见这么长时间不见刘邦重用,也渐渐失望,于是就跟随这十几个人一起逃走了。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相信自己的才能始终是会发光发热的,只是没遇到真正的伯乐赏识自己。

接下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最终韩信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封坛拜将,成为了刘邦的大将。韩信又向刘邦分析了当前形势以及今后的对此,使得刘邦对韩信更加信任,可以说是言听计从。韩信也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征程。

一直到亥下之战歼灭项羽,刘邦称帝,可以说在刘邦起兵后被项羽屡屡打败的憋屈时刻,韩信坚定了刘邦的信心,接下来对楚的战争中听从韩信的计策,一步步打败了楚霸王项羽,韩信真的是功不可没。刘邦在称帝后韩信也被封为淮阴侯,实现了自己封侯拜相的梦想。

韩信可以说是刘邦能够建立西汉王朝在军事上最大的功臣,韩信自身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展现,这样的韩信你能说他窝囊吗?

西汉建立后,刘邦按照当初的约定,大封诸侯,七个异姓王也都得到了封地。可是刘邦的西汉不是分封制国家,而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手中有并有权的各路异姓诸侯就成了初建的西汉政权最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刘邦在称帝后的七年之中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的原因。而韩信这个最具领兵作战才能的诸侯是刘邦最为忌惮的,一个弄不好,西汉就有覆灭的危险。虽说韩信最终没有反,可是并不是没有人建议过要韩信反。因此韩信这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和隐患一定是要最先清除的。最终韩信被贬,接着被用计押往长安圈禁。即使这样,刘邦还不放心,最后借吕后之手将韩信个杀害。

可以说韩信功成名就到最终被杀,并不是自己窝囊,反而是太锋芒必露了,自我膨胀了,最终引起了了刘邦的猜忌,在加上稳固政权的需要,韩信最终难免一死。韩信死不是窝囊致死,而是才能太出众了。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普通平民,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成为淮阴侯到最终被杀,可以说韩信的一生没有哪点看出来其是一个窝囊的人,更不用说最窝囊了。人家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还是韩信自身的原因,成名后功利心渐渐重了,失去了原先的理智,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可能这也和韩信当初平凡时的志向有关。总之,韩信的一生并不窝囊,能够青史留名的人你能说他窝囊吗?

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信最后被杀是其成名后内心膨胀和刘邦稳固中央政权的需要,并不是因为韩信的窝囊

西汉建立了,刘邦成为了秦始皇后的第一个皇帝,可谓是志得意满。可是初建的西汉政权却也存在着隐患,那就是七位异姓王。不仅如此,流氓混混出身的刘邦还没有忘记当初亥下之战前自己被要挟之事。因此,西汉建立后该算的帐可要好好清算下了。

韩信成名后,随着权利越来越大,到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可以说已经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了。因此内心也逐渐地膨胀了。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彭越一起围歼楚军,可是直到刘邦在固陵大败,也没有等到韩信和彭越率军前来,反而等来了韩信、彭越要求封王的消息。韩信、彭越为什么没有如期而至?就是因为韩信自信心膨胀,清楚自己是左右楚汉胜败的关键,因此在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为了对楚霸王项羽这个刘邦最忌惮的诸侯的最后胜利,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劝说,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刘邦这才能够率领各路诸侯最终在亥下全歼楚军。可是韩信、彭越要挟刘邦一事也被刘邦给记在了心上。而这也是韩信被刘邦收拾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辽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